• 南宫NG28(中国)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代码|688353

    Cn|En

    高工储能 | 碳中和目标下储能起跑

    2022.01.14

    在探索碳达峰、碳中和实现措施和路径上,锂电池产业作为能源与交通领域的交汇点,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锂电池成本大幅下降、电池性能不断提升、产能规模持续扩张、相关政策接连落地,为锂电池大规模进入储能市场提供了可靠路径。

     

    动力电池规模推广下,锂电池电化学储能领域成本快速下降,目前国内储能电芯的价格接近0.7元/Wh,锂电储能系统成本已降至1.5元/Wh左右,迎来储能经济性拐点。

     

    据行业预计,到2025年储能系统初始成本将有望降至0.84元/Wh,为其全面市场化提供有力支撑。

     

    另一方面,碳达峰、碳中和下,锂电储能市场拐点即将到来。全球发电侧、输配电侧、用户侧以及基站备电等细分储能场景市场需求爆发,为锂电池企业进军锂电储能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

     

    GGII预计,2025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将达416GWh,未来5年年复合增长率约为72.8%。


    储能锂电池市场进入快车道


    2021年以来,全球储能锂电池市场出现爆发式增长,多家锂电池企业储能订单饱满,产品供不应求。

     

    在海外家庭储能市场,特斯拉宣布其Powerwall家庭储能系统全球累计安装量已经超25万套,并预计未来其Powerwall的销量每年还将保持约10万套的速度继续增长。

     

    与此同时,特斯拉在2021年还在全球范围内拿下多个Megapack储能订单,为多个工业储能项目提供高达数百MWh的储能系统。

     

    在过去的一年,特斯拉部署了超过4GWh的储能容量(包括Powerwall、Powerpacks和Megapack)。

     

    全球锂电储能市场需求爆发也给一批在领域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中国电池企业提高了良好的发展机会。

     

    当前,包括宁德时代、中航锂电、比亚迪、瑞浦能源、力神电池、国轩高科、亿纬锂能、鹏辉能源、海基新能源、安驰科技、海宏科技等电池企业都在加码储能业务板块。

     

    在电网侧,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相继拿下美国储能系统集成商Powin Energy储能电池GWh级别订单,此外宁德时代还进入了特斯拉Megapack储能电池供应链,有望开启新的增长级。

     

    在用户侧,全球TOP5储能系统提供商中中国企业独占两席,而派能科技、瑞浦能源、鹏辉能源等电池企业产能满产满销,部分订单排产预计到明年底。

     

    在基站备电,包括中天科技、双登股份、海四达、南都电源、拓邦股份、亿纬锂能、联动天翼等多家电池企业多次中标,成为国内基站备电LFP电池领域的中标“大户”。

     

    值得注意的是,欧美、日韩等发达地区的家用储能系统提供商集中多为本土企业,在配套电池方面以LG能源、松下、三星SDI的三元电池为主导。

     

    而中国电池企业则针对储能电池长寿命、高安全、低成本的要求,专门开发应用于储能市场的LFP电芯,进一步提升其储能系统的安全性。

     

    为进一步满足储能市场增长需求和提升竞争力,上述电池企业也在积极扩充储能电池产能,在小型家储、大型储能(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储能)和通讯基站备电等领域进行全方位布局,掘金万亿储能市场。

     



    储能锂电池安全性能提升需求急迫




    储能锂电池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的同时,一系列储能系统起火事故却给锂电储能行业蒙上了一层阴影,也为锂电池企业敲响了安全警钟。

     

    数据显示,自2017年以来,韩国已经发生超30起储能系统火灾事故,涉及的电芯品牌包括LG能源、三星SDI,全部为三元电池。

     

    其中,LG能源的储能系统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了超20起起火事故,原因是其电芯存在发热起火风险。

     

    去年7月份,澳大利亚300MW/450MWh维多利亚储能电站在测试期间发生起火事故,该储能项目共使用了210个特斯拉Megapack,储能容量为450MWh,搭载的也是三元电池。

     

    值得注意的是,存在起火风险的不仅仅是三元电池。

     

    去年4月,北京大红门储能电站发生爆炸,事故原因是该系统使用的LFP电池发生内短路故障,引发电池热失控起火。

     

    上述储能系统起火事故表明,当前参与储能锂电池市场竞争的企业众多,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需进一步提升储能电池安全性能。

     

    对此,锂电池企业需要从原料体系、制造工艺、系统结构等方面进行优化升级,通过导入新材料、采用新工艺进一步提升其锂电池产品安全性,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摘自:高工储能(若侵权可删除)

    友情链接: